一、竞赛时间
省级预赛:2013年9月23—10月25日;省级决赛: 2013年11月15—17日。具体安排见本方案第九条《竞赛日程》安排。
二、竞赛地点
四川师范大学
三、主办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四、承办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五、竞赛组织机构
(一)竞赛组委会
主任委员: 王 康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副主任委员:杨亚培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祁晓玲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
委 员:彭正松 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
曾 良 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
陈晓春 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
王 辉 绵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赵锡奎 成都师范学院副院长
(二)竞赛执委会
主任委员:杜 伟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委 员:宋亚兰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
冯明义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吴开腾 内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李朝晖 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杜世章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李仲辉 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竞赛执委会办公室:
主 任:郭 英 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主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副 主 任:高 波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
毛苏英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陈智勇 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六、竞赛内容
本次竞赛包括两类项目,具体如下:
(一)作品竞赛项目
参赛学生提交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类作品,由专家评审完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包含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和教育调查报告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竞赛项目
通过教学比赛完成,综合评比参赛学生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讲课、板书等能力,具体分为文科组(包括: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教育学等)、理科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等)、艺体组(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共3个组分别进行比赛。
七、参赛对象及名额分配
(一)参赛对象
四川省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在校师范专业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二)各高校参加省级赛选手推荐名额分配
1.教学竞赛名额分配
每个学校按每个本科师范专业推荐1名选手参加省级教学竞赛。针对高中新课改开设的紧缺课程(如: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可另按每门课程推荐1名选手参加省级教学竞赛。
2.作品竞赛名额分配
每个学校按每个本科师范专业推荐1篇作品(针对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教育调查报告)参加省级竞赛。
八、参赛程序与办法
(一)校级选拔赛
由各参赛学校自行组织完成,参赛学校可成立“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本校的竞赛选拔活动。
(二)省级比赛
1.省级教学竞赛:实行省级预赛和决赛制,由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组委会组织进行。
(1)省级预赛
评审专家根据各高校推荐参加省级预赛的选手提供的教案、教学视频(包括说课3分钟,课堂教学15分钟)分文科组、理科组、艺体组3个组分别进行评审。
(2)省级决赛
根据文科组、理科组、艺体组省级预赛结果,每组得分排名在前20名的选手,对应参加文科组、理科组、艺体组现场决赛。具体分组安排另行通知。
现场教学竞赛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见附件5。
2.省级作品竞赛:由专家组根据各高校推荐的作品进行评审,采取两轮评选办法。
(1)第一轮为初选,评议出60%的优秀作品(小数点后四舍五入)。
(2)第二轮为综合评议,由综合评议组对初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等次。
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见附件6。
九、竞赛日程
(一)在2013年9月23日前各有关高校完成本校竞赛选拔活动,推荐出参加省级预赛的选手。2013年9月23—10月25日完成省级预赛评审工作。
(二)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竞赛的作品,由各参赛高校于2013年 9月23日前统一提交至大赛执委会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2013年10月25日前完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竞赛作品省级竞赛评审工作。
(三)省级现场教学竞赛决赛:2013年11月15—1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现场教学竞赛决赛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十、报名办法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推荐参加省级预赛的选手情况填报《2013年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学校团体报名表》(附件1)、《2013年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选手信息表》(附件2),由推荐学校统一向竞赛执委会办公室报名。报名自通知公布之日起至2013年 9月23日止,逾期不再受理。
参加省级教学竞赛预赛,各高校在报名时需提交推荐参加省级预赛的选手的3分钟说课和15分钟课堂教学视频光盘一式两份[物理介质:DVD光盘;光盘格式:DVD电影(用DVD机可在电视上播放); 视频分辨率:720x576;制式:PAL-D],提交参加省级教学竞赛预赛选手的电子版教案、说课稿、课件(具体要求详见附件5);参加省级决赛的选手在赛前需提交纸质教案一式九份。
参加省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竞赛,一个人只能提交一份参赛作品,在进行报名时,须提交最终完成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参赛作品,在提交作品的基础上,填写和提交汇总表(见附件3-4);现场教学竞赛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正式报名后不得更换参赛选手。请各参赛院校根据要求,做好参赛选手的资格审查工作。大赛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参赛选手最终的资格审查,经审查发现弄虚作假者,将取消该队参赛资格,参赛名额作废。
十一、奖励办法
大赛按教学竞赛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类别的不同组别分别设立参赛选手个人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以参赛学校为单位设立参赛学校优秀组织奖,由省教育厅公布获奖名单。参赛选手个人奖项设置如下:
(一)教学竞赛:根据省级现场决赛结果,文科组、理科组、艺体组分别按参加决赛总人数的10%、20%、30%评定一、二、三等奖(小数点后四舍五入),并评定优秀奖若干。
(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作品竞赛:按省级比赛第一轮初选出的优秀作品总数的10%、20%、30%评定一、二、三等奖(小数点后四舍五入),并评定优秀奖若干。
大赛获得一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对积极组织师范生训练、参赛和对大赛的组织工作做出贡献的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奖。
十二、申诉与仲裁
对比赛有异议,由参赛学校领队负责以书面方式向竞赛组委会提出申诉,竞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仲裁,并以书面方式回复仲裁结果。
十三、其他事项
比赛期间,参赛领队和选手食宿由承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统一安排,费用由各参赛院校自理;各参赛院校必须为每位参加现场教学竞赛的选手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承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负责竞赛的条件保障工作,包括有关赛场活动场面策划、大赛设备提供、参赛人员接待、赛场服务、宣传、安全保卫和食品卫生等工作。
十四、竞赛执委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
邮政编码:610068
联系电话:028-84767692 84767699
联系人:谢小川 移动电话:18628010459
电子邮箱:412194868 @.qq.com
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QQ群号:196623758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 高波 联系电话:028-86110643
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组委会
2013年5月16日
附件1:
2013年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学校团体报名表
参赛学校 |
|
竞赛联系人 |
|
联系Q Q |
|
联系手机 |
|
领队教师 |
|
性别 |
|
联系手机 |
|
竞赛联系通信地址 |
|
E-mail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选手姓名 |
|
性别 |
|
专业年级 |
|
参赛项目 |
|
参赛学校意见
参赛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
|
|
|
|
|
|
|
|
|
|
附件2:
2013年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选手信息表
推荐学校 |
|
贴2寸彩色照片 |
姓 名 |
|
性别 |
|
学号 |
|
专 业 |
|
年 级 |
|
身份证号 |
|
联系手机 |
|
参赛项目类别 |
□教学竞赛 □研究成果竞赛 |
参赛题目 |
|
参赛组别 |
□文科组 □理科组 □艺体组 □研究成果 |
参赛高 、初中、小学学段及对应学科 |
学段:□高中____年级 □初中____ 年级 □ 小学____年级
学科:□语文 □英语 □政治 □历史 □音乐 □美术
□体育 □综合实践活动 □健康教育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其他 ____ |
领队教师姓名 |
|
领队教师手机 |
|
E-mail |
|
通信地址 |
|
邮 编 |
|
推荐学校意见
推荐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
注意事项:
1. 参赛项目类别、参赛组别、参赛高中、初中、小学学段及对应学科:请在相应的组别前面方框内打“√”;
2. 文科组包括: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教育学等;理科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等;艺体组包括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
3. 研究成果: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教育调查报告;
4. 请在本选手信息表后附参赛选手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5. 参赛选手在现场参赛时,必须带齐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 |
|
|
|
|
|
|
|
|
|
附件3:
2013年四川省高校范生教学能力竞赛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附件4:
2013年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教育调查报告
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附件5:
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现场教学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一、比赛内容
参赛者自选基础教育对应学段四川省统一使用教科书中某一章节的某一内容进行。
二、比赛规则和要求
(一)比赛方式:现场比赛。
(二)参赛选手说课3分钟,模拟授课15分钟,评委提问2分钟。
(三)提交说课稿、教案、课件:说课稿的字数为800字左右,教案的字数为2000字左右,可附加图表和照片,同时说明使用的教科书及其目次。说课稿、教案统一用PDF格式,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一式9份, 课件统一使用PPT文件(PowerPoint 2003/ppt文件格式;课件中嵌入的音频使用mp3/wma格式;课件中嵌入的视频使用avi/wmv/asf格式;课件中使用Windows XP及Office2003自带的字体)于2013年9月23日之前交至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并同时发送说课稿、教案、课件的电子版。各学校参赛选手提交的说课稿、教案等(除封面外)、课件等不得以任何形式报出或透露本人及其学校身份信息,违者取消比赛资格。提交后不允许选手对说课稿、教案、课件进行修改。
(四)说课开始后第2分钟工作人员举牌提示一次,结束时举牌提示一次,超时扣分;模拟授课开始后第14分钟工作人员举牌提示一次,结束时举牌提示一次,超时扣分;评委提问开始回答问题起1分钟工作人员举牌提示一次,结束时举牌提示一次,超时扣分。
(五)教学竞赛现场,文科组、理科组、艺体组分别由组委会安排10名大学生作为听课人,参赛选手可以与之进行教学互动。
三、评委组成
由竞赛组委会根据参赛报名情况选聘。
四、评分办法
(一)按百分制计分。
(二)现场比赛环节采用匿名评分,由各参赛高校领队负责在赛前为本校选手抽签,决定选手参赛顺序。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允许透露本人及学校信息,违者将取消比赛资格。评委根据各参赛选手参赛序号,在评分表上进行打分,由工作人员计算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并由评委组长签字确认。
五、评分标准
项目 |
内 容 |
评 价 标 准 |
得分 |
一、 说
课
30分 |
说教学
内容
5分 |
1.从学科体系、章节联系整体分析知识结构。
2.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的三维目标。
3.准确梳理重、难点,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4.教材处理体现创新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
|
说教
法学
法
5分 |
1.教法设计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创新点。
2.教法多样化,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3.正确分析学生学情,依据学情,合理引导学习方式。
4.合理选择教具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
|
说教学
程序
15分 |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晰,突出重、难点的有效解决。
2.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
3.能合理利用教学手段、课程资源。
4.时间分配得当,对可能出现教学情景有灵活的时间分配方案。
5.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预估教学效果。 |
|
其他基本素质5分 |
1.仪表大方,端庄,稳重,着装规范。
2.普通话标准,表述清楚,语言简练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 |
|
二、
模拟授课
60分 |
教态举止,5分 |
衣着整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形体语言得当。 |
|
思维能力,5分 |
概念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和综合;观点鲜明,围绕中心,反应敏捷。 |
|
教学设计,10分 |
1.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目的明确,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重视德育渗透,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2.掌握备课的基本方法,教案完整规范、详略得当。
3.内容充实完整,概念准确科学。 |
|
教学过程,15分 |
1.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环节紧凑,能体现教学目的。
2.讲课条理清楚,讲练结合,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3.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适当。
4.熟悉教案,讲授正确。 |
|
教学方法,10分 |
1.正确把握课型特点,教学方法得当,符合教学原则。
2.教学层次清楚、中心明确,较好地把握重点、难点。
3.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有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具。 |
|
教学基本功,8分 |
1.语言有学科特点,表达清晰、准确、规范,语速、语调适当,有感染力;
2.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水平达到要求;
3.基本掌握导入、讲解、提问、演示、结束和板书等教学技能。 |
|
教学特色,
7分 |
教学设计、结构、方法、手段、语言运用等方面确有特长,风格独特,具有创新精神。 |
|
三、现场回答问题10分 |
现场回答专家提问,
10分 |
1.准确理解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切中问题的要害和关键。
2.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条理清晰。
3.思维灵活,善于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
|
合计 |
|
|
|
附件6:
四川省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一、比赛内容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指针对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教育调查报告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二、比赛要求
(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文章,提交一式二份(同时提交Word格式的电子文档)。要求按照下列论文写作规范格式和要求进行写作:
1.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摘要:概括陈述论文研究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200字左右。
3关键词:选择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4.正文:来稿字数5000字左右。
5.参考文献:放于文后,按正文中出现的次序标引,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引文多次重复出现的,起止页码在正文中标注,如[1]85-87;文中只出现一次的,页码在文后标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引用。
6. 注录格式:
[期刊]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页码.
[书籍]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报纸]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
[论文集]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J.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注解: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8.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表的序号和表题写在表上方,表格用三线制;图的序号与图题居中写在图下方,图中文字用印刷字。
9.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图表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千位以上数字小数点左右每隔3位空1/4格,5位以上数字以“万”、“亿”作单位。),
10.正文采用四号宋体,A4纸单面打印。
11.每篇加封面,封面上写清论文或教育调查报告题目、作者姓名、学校全称及地址、邮编、联系电话。除封面外不得以任何形式报出或透露本人及其学校身份信息,违者取消比赛资格。提交后不允许选手进行修改。
(二)参评文章文责自负,严禁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资格。
三、评委组成
由竞赛组委会根据参赛报名情况选聘。
四、评分办法
(一)采取两轮评议的办法进行评议。
(二)第一轮为初选,分组评议出60%的优秀作品(小数点后四舍五入)。
(三)第二轮为综合评议,由综合评议组对初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等次。
五、评分标准
项 目 |
评价标准 |
得分 |
|
|
论文选题
(10分) |
选题的学科前沿性、开创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
|
|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30分) |
研究成果的创新水平,包括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提出新理论、观点、技术或方法,修正或发展已有理论、观点、技术或方法的情况 |
|
|
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
(30分) |
(1)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论文研究的难易程度及工作量 |
|
|
科研态度与表达能力
(30分) |
(1)治学态度的严谨程度、是否遵守学术规范
(2)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论文的规范性 |
|
|
合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