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拔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至今,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完善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吸纳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拟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加“通识教育网络课程” 板块(见附件1),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网上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有效地推进此项工作,学校拟在全校专任教师中选拔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基本职责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教师主要通过网上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具体职责如下:

1.观看视频,熟悉课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2.发布课程学习公告。如:作业通知、教学活动预告、资源更新通知等。

3.课程导学。如:课程考核要求及方式(包括阶段在线考核的次数、作业的次数与要求、课程结业考核的方式与要求)、学习进度安排等。

4.布置并批改作业。定期布置网上作业并及时批改。

5.网上答疑。与学生网上交流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6.课程结业考核相关工作。

二、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我校在岗人员,具有相应学科高校教师资格证。

2.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适应网络教学方式。

3.有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或相关课程讲授经历。

4.对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根据课程资源形成独特的辅导方式。

三、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工作量计算

课程建设期间,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拟定与正常通识选修课程相同。

四、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的选拔程序

课程辅导教师的选拔采用个人自荐与教学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程序如下:

1.教师通过观看通识课程视频了解课程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课程,访问地址为:http://lsnu.tsk.erya100.com/studentLogin

2.教师填写《乐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报名申请表》(见附件2)交到所在教学院,教学院于323前送交教务处教学管理科。

3.学校根据申报情况确定各课程辅导教师名单。

 

                                  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2012年3月8

 

附件1: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介绍

附件2:《乐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报名申请表》


附件1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介绍

 

为了完善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吸纳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学校拟引进部分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充实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现将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及我校引入的10门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介绍如下:

一、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概述(http://tsk.erya100.com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各学科领域名师亲自讲授。学生通过访问指定网站来完成自助学习,上课时间和地点灵活,选择空间大,可以有效利用业余时间丰富素养、修读学分。

(一)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特点

1.汇聚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家名师授业解惑

2.着重广度及学科间的关联

3.着重智性启发而非技术训练

4.介绍相关学科的基本学术理念及研究方法

5.探讨与课题相关的人类处境或社会议题

6.不要求一般大学生能力以外的先备知识或技

(二)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培养目标:

1.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积极思考历久弥新的课题,探讨智性追寻与个人在工作、家庭及生活的联系;

3.对中国文化传承及其他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4.培养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态度及能力;

5.扩展好奇心,广泛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所需的态度及技能。

(三)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体系

尔雅通识课程设计摒弃传统单一的以学科为单位而进行的划分方式,而是以智性的关怀作为出发点,从而对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强调一个通识科目的内容不纯粹出于专业需求,不单纯从教学目的出发,更着重与不同的知识领域相关联,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追求。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生,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范畴。

(四)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及考核标准

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在线课程视频观看,并通过在线作业和考试,总分达到学校教务处设定标准后获得学分。

1.学习过程及获得学分方式:

1)在线观看视频:学生通过登录系统帐号,在线观看课程视频,系统自动根据观看的集数,记录学生的观看进度比例,并自动计算观看视频的得分。

2)在线做作业:作业是由每门课程的老师根据视频进行设置的,比如老师在某门课程的第2集视频设置了一次作业,当学生看完第2集视频后,即可进行在线答题。

3)在线互动讨论或提问: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可与学生或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4)在线考试:考试是由老师根据时间进行设置的,当到达老师所设定的时间后,课程的考试信息自动呈现给学生,学生即可进行在线考试答卷(在本系统中只有一次考试,即期末考试)。

5)获得学分:学生在线观看完课程的所有视频、在线将老师所设置的全部作业答完、在线将考试进行答卷后,系统根据所有考核项的完成情况(包括答题的对错),自动计算出该名学生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教务处所设置的总分通过分数线,即可判断是否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2.考核标准

系统根据课程的考核标准,以及学生对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自动计算学生的综合得分,从而决定该名学生是否能够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若学校设置的课程考核标准为:在线观看视频占30%、在线作业答题占15%、在线考试占30%、在线互动讨论占10%、在线问老师问题占15%;即:学生在线观看完该课程的所有视频后,可获得30分;在线回答老师所设置的作业题后,可获得15分;在线参与期末考试后,可获得30分;在线与同学老师参与互动讨论后,可获得10分;在线老师提问后,可获得15分。

二、我校引入的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介绍(http://lsnu.tsk.erya100.com/studentLogin

(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类)

1.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值得大家深入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系统而又简约的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这次讲座主要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

2.主讲人简介

李山,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

(二)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类) 

1.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中华诗词之美》这一课程从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讲起,共有五部分: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咏荷诗词;中华诗词之特美。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将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2.主讲人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

(三)美学原理社会与文化类

1.课程简介

美学是哲学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美、艺术和审美经验。《美学原理》作为一门概论性的美学课程,将集中讲解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代表性理论,介绍一些新兴的理论趋势,结合当前审美和艺术现状,提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大审美与文化产业的问题、现代艺术的美学理解问题、美和美感的社会性问题、自然审美、艺术审美和社会美学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等。这些新的问题的引进,旨在将抽象的美学理论同具体的审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主讲人简介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博导。现仍兼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专著:《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等。

(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社会与文化类

1.课程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进步明显、成就巨大、变化剧烈的社会,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遏制和解决。而所有社会问题的存在和演变,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根本性问题,而且与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这一课程的实质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把握我国国情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观察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革以及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更不能忽视的国情。帮助大学生不仅观察、关注社会问题,同时更积极地思考解决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路径选择和基本方略。

2.主讲人简介

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他以剖析社会独到深入而闻名,素来有“社会解剖师”的称号,开设的公选课《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走廊和门口都是人,听众中除了武大学生外,还有很多社会上的人都慕名而来。尚重生老师言辞幽默、犀利、深刻,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被众多学生视为“精神教父”。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五)西方文明通论社会与文化类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不同的侧面介绍西方文明,除了宏观的概说之外,还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对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二者展开了详尽的比较。旨在使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各个层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从本国文明的角度出发,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会通中西文化。

2.主讲人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主要著作:《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中国公民读本》等。

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音乐史学、音乐表演。

陈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

单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禅宗的智慧》。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和《宪政的中国之道》。

刘家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民商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买卖的法律结构》、《物权法论》等。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美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等。

(六)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自我与人生类)

1.课程简介

基督教在西方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而不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自从其确立以来,基督教就对整个西方文化起着主导性作用。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更有意思的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最为开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家大多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几方面讲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这门课程。

2.主讲人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

(七)西方哲学智慧(自我与人生类)

1.课程简介

课程从西方哲学史论结合的方面,讲述了西方哲学2600年的艰难历程,尽量发掘哲学史上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又意义深刻的故事,有意识地以哲学问题为引线,使哲学问题成为中心和线索,将历史拉到现实来,突出西方哲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说明“智慧的痛苦”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们了解哲学家们是怎样对于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方式。张志伟教授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理解西方哲学的智慧。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讲授得非常精彩,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2.主讲人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

(八)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自然、科学与技术类)

1.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使学生从历史与学科史的双重角度把握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比较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与思维方法。

2.主讲人简介

雷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和科技哲学。著作《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生态伦理学》等

杨舰: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主要出版物有《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等。

冯立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吾三: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专攻科技史与古文献。著有《考工记图说》、《集科学与艺术於一身的巨人——达文西》等书。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专著《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

鲍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

刘兵: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科学哲学。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等。

(九)数学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类

1.课程简介

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能力、活动、产品,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数学文化》这一课程主要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为载体,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本课程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2.主讲人简介

顾沛,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Yang-Baxter方程的集值解与群上的亚同态、唯一析因的伪欧氏环。

(十)经济学百年(经济与管理思维类)

1.课程简介

《经济学百年》是一门介绍经济理论发展历程的课程。这一课程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出发,有选择地介绍和评价了百年来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理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经济学发展中极具影响力的事件、人物、理论、观点的讲述,帮助学生思考当前的经济现实、展望未来的经济走势。

2.主讲人简介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经济理论及其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民营经济问题、区域经济、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经济与文化。著作有《中国的经济过渡》等。


附件2

乐山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辅导教师报名申请表

 

申报人

 

姓名

 

年龄

 

职称

 

学历

 

专业

 

拟申报辅导课程

 

联系电话

 

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简介:

 

 

 

 

 

 

 

 

 

 

教学单位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字:

教务处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本站原创 2012-03-13 15:35:00 点击数:
  • 上一条文章:
  • 下一条文章:
  •   
    联系方式:

            教研教改科:0833-2276181           教学运行科:0833-2277915   

            实践教学科:0833-22762330833-2276182   沫若学院教务科:0833-2270208

            教育评估科、质量监控科:0833-2273946    教材科:0833-2271913

            学籍管理科:0833-2277922          考试科:0833-2276363